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百祥百顺合缝纫机倾听一位四五十年代老人的记忆
发布时间:2013-04-10 15:32:39

百祥百顺合缝纫机倾听一位四五十年代老人的记忆。
        对于现代人来说,上世纪70年代流行的三转一响已经成为老掉牙的物品,其中风光一时的缝纫机也逐渐被现代家庭淘汰。人们都是在商场里面买现成的品牌服装,哪里磨破了也就不再穿了。似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普通家庭,缝纫机已经不再时尚,不再流行。
过去是生活的必需品
       家住市区朝阳街的张翠香今年60岁,她最喜欢收藏过去的物品。在她家阳台上就摆放着一台上海“飞人牌”缝纫机。虽然机器已经锈迹斑斑,但它却一直陪伴着张翠香过了整整30年。“也许对于年轻一代来说,缝纫机已经不再流行,但是对于当时需要凭票购买任何东西的人们来说,昂贵的缝纫机却是弥足珍贵。”至今,张翠香还珍藏着这台“贵重”的物品,也珍藏着过去凭票购买时的点点记忆。
       上世纪70年代,张翠香刚刚20岁出头,正值青春年少好光景。父母都是工厂里的普通工人,两人的工资既要供家里的两个妹妹读书,又要赡养在农村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双亲,一家人的经济不怎么宽裕。还好张翠香高中一毕业就被分配到一家效益较好的公司工作,这样一来一家人的生活总算过得安稳。
        张翠香还记得,那个时候“三转一响”正在中小城市流行。在张翠香看来,她最想要的就是一块时髦的手表。通过一年的辛勤工作,张翠香攒下了不少积蓄。可是自己买表的心却一天天在瓦解。“当时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父母和两个妹妹的衣服全部都是母亲手工缝制的。”为了减轻母亲的劳动量,张翠香义无反顾地为家里买了一台缝纫机。“虽然我们穿不起商店里的时髦衣裙,但母亲总能用最便宜的边角布料为我们裁剪出与众不同的衣裳,常常让我公司里的同事们羡慕不已。”
        没想到的是这台缝纫机还变成了全家人致富的工具。“当时有缝纫机的家庭不多,加上母亲缝纫手艺好,因此不少街坊邻居、乡里乡亲都让母亲给做衣服。做衣服的人出布料,母亲就挣制作费。一件3毛钱、5毛钱……随着缝纫机发出的喀哒喀哒声响,家里的经济也就越来越好。”
        上世纪80年代初,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了缝纫机,缝缝补补的活儿也能自己做了。张翠香家的裁缝生意也就不再那么红火。“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缝纫机不仅是一件时尚的物品,而且是一件家庭的必需品。”
如今是生活的调味品
        现代的人们衣着光鲜、着装时髦,讲究的是品牌和质量。站在大街上望去,很难看到还有谁的衣服上有着缝补过的痕迹。即使在农村里,缝了补,补了缝,缝缝补补过一年的情况也已经不再。如今,只有在裁缝店和补鞋的小摊上才能看到缝纫机的身影。
        人们不再穿打补丁的衣服,因此不少家庭已经将其“淘汰”出门。张翠香家里的这台缝纫机虽然还摆放在阳台上,但也闲置了许多年。
        直到5年前,张翠香退休在家后才在一次机缘巧合下找到了缝纫机的新乐趣。
        她告诉记者,5年前的一天,她准备将自己的一件衣服拿到裁缝店里去缝补,哪知却吃了个闭门羹。回到家后,无意间这台不起眼的缝纫机进入到了张翠香的视线。由此,张翠香也找到了自己退休后的新生活。“平时没事就拿些孩子们不要的边角余料在缝纫机上做些可爱的小挂件。”这段时间,张翠香又开始学习毛线编织,将子女淘汰的服装进行“艺术再创作”。
        回顾过去,张翠香不禁感叹着改革开放30年间的变化。缝纫机从家庭的必需品演变成如今生活的调味品,人们从缝制衣服到进商场买衣服。不难看出,缝纫机的被冷落却显示了时代的进步。
        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必需品,如今的现代工业比较发达,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衣服的裁制都工厂化,流水线式,也就涌现出好多先进的缝纫机产品,不断地提高产品性能,产品质量,以迎合市场需求。

百祥百 顺合缝纫机
http://www.bxbsh.com

 
 

Copyright©2012 厦门顺合缝制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闽ICP备13001650号-1